前几天看了电影《你的名字》,来自小镇的女主角三叶初次抵达京东后,难以抑制心中的兴奋,不断喊着「东京」。电影的结局里,三叶离开被彗星毁掉的小镇,选择来东京工作,最终和男主角泷相遇。

尽管日本老龄化严重,全国人口开始下降,但日本东京圈的人口还在不断增加,目前已经容纳了 3600 多万人,人口涌向大城市的趋势是无法改变的

1. 大城市是吸血的

诚如《中国城市的死与生》所述:

如果只能用两个词描述当下国人的心理和行为状态,我会选择”恐惧"与 "逃离"。底层是对生活压力的恐惧,中上层和高层是对安全的恐惧;而逃离的路径相当单一,走的是一条“单向街”:小乡村奔向城镇,城镇奔向省会和市县所在地,县市省会奔向北上广深等一线大都市,大都市则奔向海外。当然,整体趋势如此,并不是每个"逃离"者都严格遵循这样一种按部就班的路径,一步到位者大有人在。

我简单画了一个图,如下图所示:

人口是不停往更高阶的城市流动的,一线城市的繁荣和璀璨是以无数乡村、小城镇的人口流失为代价的,再过几十年,中国乡村的人口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凋敝,有些甚至消失。甚至因为老龄化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后遗症,中国人口可能会呈现下降趋势,但北上深一线城市的人口还是会呈上升趋势,「京沪房价永远涨」的口号是有大量外来人口做支撑的。

2. 反对城镇化

《中国城市的死与生》的作者童大焕、《大国大城》的陆铭都是旗帜鲜明地反对城镇化,支持城市化。

但政府一直在通过各种政策限制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上海 2040 年的规划中计划常住人口为 2500 万,北京也通过各种措施打击群租,限制外来打工群体的小孩上学来控制人口。2016年各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也分别推出不同程度房产限购政策。

政府一直希望让人口分布更均匀,区域发展更平衡,但其实这是非常不经济的做法。每个地方政府为了自己的政绩大规模负债大搞基础建设,存在大量重复建设,投资效率低下,部分新区出现鬼城等情况。

由于目前户籍制度的限制,很多在城市打工的认为自己还是会回到农村的,虽然农村常年没什么人,但随处能看到一些漂亮的新房子。

城市虽然会产生拥堵、污染和犯罪,但更多的人口聚集在一块,其产生的能耗和污染是远低于分散人口的,多开一公里的车,就多一份能耗和污染。

只有足够多的人口密度,大家才能以相对低廉的价格享受到周边的商业中心、歌剧院、电影院、博物馆等提供的服务,一个普通的村庄是无法供养一个万达广场的,集聚效应是经济规律最自然的体现

3. 农民的前途是渺茫的

《中国城市的死与生》提到:

中国农民不仅生来就与城市居民不平等,最近六十多年来又遭遇了历史上最大的三次人为制造的政策性不平等:第一次不平等,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剥夺农民进行城市化工业化积累的权利;第二次不平等,通过廉价征地、低价供应工业用地、高价卖商住用地"招商引资",农民所得甚少却要面临城市高房价,导致绝大多数进城农民无力在城市安居;第三次不平等与第二次不平等叠加,是城市地价房价高企,而农村土地和房屋不能自由交易与买卖,价格被严重低估,导致崎形。

农民虽然有宅基地,但却没法自由地交易,也没法抵押银行贷款,没有流动性的财富是没什么意义的。即使宅基地可以他用,但很大程度是村长等基层官员获利了,村民得到的好处甚少。

《大国大城》的作者也提到:

我问农民,如果有人说,不让土地交易和做抵押,是为了担心土地价值被低估,不利于保护农民,你们怎么看?其中一个农民当即反问,城里人可以用自己的房子来抵押贷款,为什么农民的土地不可以?

大部分农民是一直被剥削的,爽到的只是城市城郊土地拿到拆迁赔偿的部分农民。

4. 最后

《中国城市的死与生》、《大国大城》、《城市的胜利》三本中,如果只挑一本来看的话,推荐《大国大城》,逻辑连贯性最强,案例和数据相对丰富。《中国城市的死与生》就是童的博客集合,前半段还可以看看,中间还大篇幅引用《落脚城市》的内容,越看到后面注水越严重。《城市的胜利》里的案例都偏美国城市,内容深度跟前两本没法比。另外有一本 Tom Miller 写的《China's Urban Billion》 ,据说很不错,中文版的内容删减。


相关链接:

  1. 上海总体规划 2040 官网 http://www.supdri.com/2040/
  2. 北京式“教育控人”:用赶走孩子,来赶走家长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829-mainland-beijingimmigrants/?utm_content=bufferc423f&utm_medium=social&utm_source=twitter.com&utm_campaign=buffer